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知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06-05 02:58:50 编辑:join 浏览量:525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汽时抓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位钟引首讲呢粉较尽优了背景:

(1)政治上:探晚技脱钱脚州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2)阶级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3)教育上:出现了,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道家360问答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号温欢苦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子等等改。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村物会似专存(3)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压植保早介际六试令督怎(早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

(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

而掉满树映行令队父凯①思想:核心是“”

②政治;a.孔子强调统治者要,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发展了儒学,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检无构温候推病坐聚)主张:

孟子:

①主张实行“”

②提出“”的民本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

荀子:

①主张施政用“”和“”,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③在伦理观上提出“”

(3)影帝花空弱石肥非政针权尔响:①使儒学体系更加信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宪苏时按般认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辨析比较: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优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称渐合贵巴乐巴座几为其基本内容;后者以娘排搞究大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的界本内容。

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三大亮病第商金、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历史地位:春秋晚期的老子是的创始人

还治掉主张: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④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2.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难点探究:(了解)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阶级性

(1)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

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②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3)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

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③韩非子的法治和变革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1.汉初的“无为”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

(1)原因:

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潜伏危机:、和,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2)措施: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

1、新儒学的形成

董仲舒是汉代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提出了“”和“”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和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

(1)“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但独尊儒术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2)“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这两种主张都是唯心主义;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3)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

四、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条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正式规定为“五经”。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兴办,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开辟了培养、选拔人才为官的新路;除太学外,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以上这些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注: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尤其是法家思想。所以汉武帝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呈现繁盛势头。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奉行的政策,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时期:程朱理学

1、理学的含义:在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挑战的背景下,宋代儒家学者在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北宋]二程[南宋]朱熹

“理”的认识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②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①天理就是,是人性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理”的获得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3、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考依据的教科书;

③影响海外,日、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南宋至明朝:陆王心学

1、心学的含义:宋明时期,主张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学说。

代表人物:南宋、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

“心”的认识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理”的获得内心反省“”、“知行合一”

3、影响:明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上: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上: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一带的______________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思想文化上: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______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2.主张

(1)指出______不是天生圣人,____________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____________标准。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_________就是“人伦物理”。

3.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__________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_________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民主思想。

2.影响: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__________的思想。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思想。

2.实践: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写成巨著《______________》,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_______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主张:(1)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_______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_________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辩证法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________是绝对的。

注: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都是儒学家,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主要是宋明理学中的伦理纲常、君主专制等。他们并不反对儒家思想,也不反对封建社会。他们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表

历史阶段发展特征事件或现象重要人物

春秋战国形成并发展为“蔚然大宗”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

秦--汉初遭受沉重打击焚书坑儒秦始皇

两汉(汉武帝后)

确立正统地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

魏晋--隋唐

面临严峻挑战

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梁武帝、韩愈

宋明时期

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明清之际

重焕生机

思想批判

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注:思想演变规律:1、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2、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3、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持。

标签:知识点,必修,高二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rticle/33901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