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修纯阳童体,二者互为表里。所谓纯阳正气,就是道家所讲的“人先天之真元”。得到它,人就精足、气充、神溢,能够度过百岁之年。所以说,习练者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不懈地练习与揣摩,不断地领会与思考,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境地,就会在人的体表上显现出洋溢的神采,表现出神形相依的美好景象;而我们的身体上得到充裕的正气,就会表现出气形相合的绝佳效果;如果我们的身体功能通谨拍过多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体内得到充足的精物的补充,达到精与身体的融乳交合,那么,习练者的体表效应就是我们所称的“纯阳童体”。纯阳之躯,静则毛孔开闭,内气运转,兼及祛病之神效;动则圆活一气,节节贯穿,各节相应;行则百骸顺畅,身轻步灵;变则随心所欲,难测端倪,并济刚柔之奥妙。 (1)生理学名词。为物码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处于相对优势;在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但《温病条辨》提出异议:“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2)道家名词。 何谓阴阳 何谓阴阳,是相对的,所谓纯阳,即非纯阳,是名纯阳。相对于阴而言的。 修行之目地,有阳性,有阴性,阳性即是把体内物质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练高。可散而为气,聚则成形, 不过这是理想式的,在一定条件下的。针对于人而言的。佛者也有此类修行,僻如密宗中有虹化现象即是此。 阴性的修行 阴性的修行是只注重意识上的。 在易医玄门中,神有三,曰:本神,识神,元神。 修阳神,是三神同修,把本神也练化而成气。此类为三神不分离。 修阴神是在识神的基础上,抛去本神肉体,使之三神分离时识神维持而不失。 修阳为仙,化气后为人体不失,三神合一,道之终极为羽化尸解。 修阴为神,识神化气后不相离而登神位。并可借尸还魂,好似哪吒借莲花而成肉体。佛之终极为涅般极乐。 未修之人死时,三神亦分离,因识神控制能力弱,识神脱体后一部分神识逃逸,佘之识神为鬼魂。本来 未死之前,三魂七魄具,合为一人,死之后,逸出为魄,但非生前之魄,佘者为魂,亦非生前之魂。魂为精华,只佘其三。且被 自然大道所左右,此为常人。 所谓纯阳体即是相对罩晌哪修阴而言,故非为纯阳。 婴儿之初生时,因与此肉体性相近,魂来投体,因为相近,但不等同,故投胎之时,又有一分魂失。投胎之后,谓之三魂,魂与 外界相因,而成魄。故《内经》有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魂为先天,魄为后天,因环境之力,魄多而魂少,为三魂七魄。 婴儿初生,亦不算纯阳之体,所谓纯阳,是魂也。自初生时,不断与外界相因,阳渐而阴多。此为神识之别。 本神肉体亦然。因有肉体具,本有阴阳,怎能只为纯阳。所谓纯阳亦是医家所云,因所受外因少,七情不多,因初生故,本神先 天元气未曾失一丁,不似成人,七情烦心,六淫相浸,饥饱伤体,欲望伤性。故此纯阳为相对成人言,非小儿纯阳也。亦有先天 生而弱者,病亦当壮阳之药,古医案早有此说。
标签:纯阳,之躯,水浒传